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」,所有的科技發展和創新最終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欲望,並基於對人類生活的改善和對人性需求的理解,在閱讀《拯救手機腦》後我才有意識的覺察到,我使用手機的頻率可能比我想像的還要高,內心萌生透過實際行動實踐書中的內容的念頭,並將實踐的過程做個記錄。
1.檢視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
在《拯救手機腦》書中提到使用超過三個小時,或者手機離開身邊十分鐘就會感到焦慮、不自在,剛好目前使用的手機有紀錄螢幕使用時間的功能,可以我初步檢視自己一天大概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,直到看到數據才驚覺原來自己花了那麼多時間盯著手機看,如圖中我的使用時間是3小時11分左右。

2.刪除手機的社群媒體APP
將Facebook、Instagram、Threads等社交媒體APP從手機上刪除,若有使用的需要就透過電腦登入查看,手機因為能夠隨身攜帶的便利性,每次只要APP跳出通知我就會不自覺的拿起來看一下,甚至開始滑起手機,在無形中造成我分心,刪除APP的同時,我也會將手機放看不見的地方,像是隔壁房間、背包裡,當我實際這樣做之後,分心的情況就減少許多,我也能專注在該做的事情上。
同時為了提高專注力,我會透過設定番茄鐘的方式,找一個計時器,設定25分鐘的專注時間和5分鐘的休息時間,強迫自己在特定的時間內保持專注,在專注後又有休息的時間,讓大腦能夠在專注和休息之間順利切換。
3.運動
因為平日要上班的緣故,能夠運動的時間有限,但平日還是會有意識地讓自己至少1個小時起來走動一次,不論是裝水、上廁所都可以,中午則會利用午休時間稍微走動散步,只要盡量讓身體有活就好;假日兩天則會安排自己運動30~60分鐘,不論是慢跑、爬山或者是其他高強度的運動,透過運動手環監控讓自己的心率能夠維持在最大心率(最大心跳率 公式為(220-年齡) 預估最大心跳率)的60%~90%之間。
4.建立睡前儀式
在睡前一小時,停止使用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,改成閱讀(考試或者教科書保證你會想睡)或者伸展身體的方式,讓大腦和這些事情產生連結,提醒我該準備睡覺了,睡前遠離手機的藍光能夠幫助大腦更順利的分泌褪黑激素,就寢時,也盡量保持室內是黑暗涼爽的狀態,避免電子產品或者其他家電用品的光源降低我們的睡眠品質。
結論:數位排毒找回生活的掌控權
實際嘗試一個星期後,我的專注力以及睡眠品質有了顯著的提升,以往我在睡前都會把滑手機當做放鬆的方式,週末甚至會報復性熬夜,實際上只會讓自己睡得更不好,陷入越睡越累的惡性循環;同時刪除社交APP之後我就不會覺得耳邊總是會有通知響起的鈴聲,一直想拿起手機看通知,除了不會感到焦慮外,我也能專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,快速進入心流的狀態,讓我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感;雖然完全放棄使用手機是不可能的事,但有意識的覺察自己的生活型態,定時的進行數位排毒降低使用頻率,才能在科技與生活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。